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洛南县十二五“洛猪”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建成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关天经济区绿色特产基地,着力打造“国省大县”,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生猪生产全面提升。到2010年末,全县生猪养量、存栏、出栏分别达到100.32万头、45.1万头和55.22万头,实现猪肉产量4.42万吨,产值6.31亿元,占畜牧总产值8.88亿元的71.1%。屠宰加工生猪20万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农民人均生猪纯收入达到710元。
(二)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财安公司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华阳种猪场已形成年供应1万头良种猪的能力;雄麒公司5万头供港活猪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认证国家无公害畜产品2个,认定基地14个,注册品牌2个;注册专业合作社32个,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格局。
(三)良繁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原种猪场1个、扩繁场6个、商品代场28个,基本形成了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三级良繁体系。存栏母猪5.28万头,建成了年供精10万头份的县级供精中心,建成了18个镇配送站和54个输精站,生猪人工授精配种覆盖80%以上的镇,县、镇、村三级生猪人工授精网络已形成。
(四)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争取项目资金6000万元,拉动和吸引社会资金2.8亿元,招引了一批客商来洛兴办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示范带动了县内广大养殖户投入生猪生产,目前已建成万头猪场6个、万头示范村6个、千头以上猪场52个、百头以上猪场1168个,规模养猪占到饲养总量的48%
(五)疫病防控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县动物疫控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加大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执法监督。组建了全县动物疫情防控监测网络,配备了38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疫情监测员,构建了新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生猪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力地保障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发展形势
(一)消费需求的增长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据统计,全国肉类消费总量中,猪肉占到65%以上。“十二五”时期,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对以猪肉为主的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对生猪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畜牧业通过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未来五年生猪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内容,必将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加快生猪产业发展已成为共识。我县是国家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县,陕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生产重点县、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百万头生猪大县。县委、县政府更是将生猪产业作为四大洛牌特色产业之首,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全力发展生猪产业。
(四)发展生猪产业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合多种作物和畜禽的生长。全县耕地46.93万亩,常年粮食总产17万吨以上,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县生猪产业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同时,我县没有将养殖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缓慢,生猪产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二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落后,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信贷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难以适应现代养猪业发展需要。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各环节利益分配矛盾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生猪常见病呈多发态势,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防控队伍不稳定,防控措施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建设内容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率先突破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生猪产业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强县富民、提高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工业化理念,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猪产业为目标,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五大体系,着力推进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生产方式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达到生猪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全面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实现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运行规律,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实现生猪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做好市场调研分析,预测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生猪市场竞争力。
  3、产业化经营原则。集中力量培植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带动生猪生产上水平。
  4、比较优势原则。按照提升质量与提高效益并举的要求,立足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效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优化生猪区域布局,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万头规模养猪场10个、万头养猪专业村30个、千头规模养猪场100个、百头规模养猪场3000个,全县生猪出栏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0万头,二元母猪比例占到60%以上,仔猪出栏100万头;实现生猪产值15亿元。财安公司屠宰生产线全面达产达效,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实现生猪加工产值15亿元。全县人均生猪纯收入达到2000元,跻身国省生猪大县之列。
(四)建设内容
1、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100万头绿色生猪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抢抓国家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和融入“一区三圈一廊”发展机遇,争取国省项目投资,用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改造提升传统生猪产业,建设万头猪场10个,万头专业村30个,千头猪场100个,百头猪场3000个,带动全县出栏生猪100万头,规模养殖占饲养量65%以上,把洛南县建成关天经济区中最具影响的绿色生猪产业基地。
二是实施100万头优质仔猪繁育工程: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三级良繁体系建设,建设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的原种场1个,存栏基础母猪500头的扩繁场30个,存栏基础母猪300头的商品代场100个,存栏基础母猪100头的规模场300个,存栏基础母猪50头的规模场600个,使全县能繁母猪存栏达到10万头,年销售良种仔猪100万头。
三是实施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工程:建设屠宰加工厂、肉制品加工厂、内脏生物制品厂、集中供热站、污水处理站、物流中心及办公大楼等。年深加工生猪100万头,每天加工熟食20吨,每年加工血浆(球)蛋白500吨、加工内脏生物670吨,实现生猪加工产值15亿元,企业与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形成,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体系建设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种公猪性能测定中心,提高种猪质量,通过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的配套建设,形成宝塔式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年供精40万头份的县级供精中心1个、区域性供精站20个、人工授精站80个,完善提高县、乡、村三级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使生猪人工授精改良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二是疫病防控体系。建设1000平方米的疫控中心实验室,完善配套相关设备设施,全面提升免疫、诊断、检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装备建设19个镇站动物疫病诊断化验室,全面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完善区域动物卫生监督网络,配套检疫监管设施设备,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出入境检疫率达到100%。建设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落实县乡村及规模养殖场疫情监测员制度,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品牌建设体系。提升国家瘦肉猪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水平,提高猪场建设、良种选择、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程度。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华阳”品牌绿色生猪标准,在完成商标注册的基础上,全力宣传推介,形成“华阳种猪”、“华阳商品猪”、“华阳仔猪”三大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对县内养殖企业和基地进行考核认定及产品认证,完成洛南生猪地理标志登记,完成畜产品产地认定30个、产品认证5个。
四是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县级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重点对生猪及其产品的瘦肉精、药物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进行监测。为基地镇配备瘦肉精、药物残留等快速检测仪器和相关试剂,提高基层检测手段,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五是饲料保障体系。对现有的宝瑞、吉祥、正宝、炬丰4个饲料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达到年产配合饲料20万吨的生产能力;引进国内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在洛南建立分厂,按照清理、粉碎、混合、成型的程序,由计算机自动配料,微机集中控制的现代化工艺,年产配合饲料20万吨。保障“双百万”生猪饲料供应。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为组长的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和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措施,明确各镇、各部门职责,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实现。要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明确具体奖惩标准,努力推进生猪产业突破发展。
(二)实施项目带动。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积极争取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财政现代农业、生猪一县一业、中央标准化小区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等生猪产业项目,力争每年有1000万元以上的中省财政资金投入生猪产业发展,用项目来支撑和壮大生猪产业。
(三)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的生猪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良种引进、标准化圈舍补贴、规模养殖奖励、疫情防控等。各涉农金融机构要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创新信贷担保模式和担保手段,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对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和场户提供信贷支持。
(四)加强疫病防控。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快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建设。强化检疫监管,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五)提升服务水平。配套设施设备,组建集数据采集、定点监测、预警分析、信息发布、技术指导、远程培训等为一体的洛南畜牧兽医网,建立各级共享的资源数据库。与西北农大、商洛学院和洛南职教中心等单位合作,建立畜牧人才培训基地,分别从推广服务、猪场管理、饲养技术三个层面,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实施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不断提高我县养猪从业人员工作水平。
 
附件:洛南县十二五洛猪产业发展规划指标表


洛南县十二五“洛猪”产业发展规划指标表

单位:万头、万吨、个、亿元、元          

主要指标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猪饲养量
110
125
140
155
170
猪出栏
60
70
80
90
100
猪存栏
50
55
60
65
70
仔猪出栏
60
70
80
90
100
省市级标准化猪场
8
10
10
9
8
万头村
10
15
20
25
30
万头场
6
7
8
9
10
千头场
60
70
80
90
100
百头场
1500
1800
2200
2600
3000
猪肉产量
4.8
5.6
6.4
7.2
8
生猪生产产值
7
9
11
13
15
屠宰加工
40
55
70
85
100
生猪加工产值
6
8.5
11
13
15
人均养猪纯收入
800
1100
1400
170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