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落实商洛市主要农产品“十二五”区域布局规划,打造核桃“国省名县”,推动洛南核桃产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依据《洛南县“十二五”洛果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洛南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㈠ 发展现状
洛南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截止2010年底,全县核桃已发展到40万亩,850万株,其中良种核桃18万亩,550万株,实生核桃22万亩,300万株。现有核桃树中,成片面积32万亩,占总面积的80%,零星折合8万亩,占20%,挂果树400万株,总产量5700吨,产值1.71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475元,户均收入1710元。全县现有镇核桃产业合作社19个,村级核桃产业合作社150个,农民核桃科技协会15个,发展人均30株的基地镇16个,人均30株的专业村150个,人均50株的重点户8500个。已建成千亩以上核桃基地52个,500亩以上60个,100亩以上151个。2000年3月洛南县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第二届全国桃核节会上洛南选送的薄丰、辽核1号、陕核1号、西洛2号、西扶1号、洛2003005核桃品种荣获“一金、一银、四个优秀”奖。洛南核桃以其发展规模和效益,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基地县之首,全国基地县第五位。
㈡ 存在问题
⒈ 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①间套高杆作物;②不施肥,掠夺式经营;③不整形修剪,通风透光差;④病虫害严重;⑤青采现象严重,产量、品质下降。
⒉ 优良品种比例小,良种品种混杂。现有实生挂果树中,夹隔占10%,小粒占10%,麻子厚皮占25%,畸形果占5%,劣种占一半以上;近几年大规模良种建园,在大量外调种苗中,品种难于甄别,导致了品种混杂,品种化程度不高。
⒊ 病虫害、晚霜冻害严重。我县核桃的病虫主要有“七虫二病”,尤其在高温多湿年份举肢蛾(核桃黑)发生严重。据调查,在发生年平均受害株数达79.5%,黑果率达48.7%,个别重灾区株被害率达85%,果实被害率达74.3%,全县因此年少收核桃1500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同时,晚霜、冻害也是造成减产的又一重要因素。2005年至今,我县共发生3次大的低温霜冻,其产量均比常年产量减产一半以上,其中2007年几乎绝收。
⒋ 技术力量薄弱,技术覆盖面小。县级核桃研究所,技术干部仅有7人,而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主要依靠镇林业站。村、组二级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各项技术措施落不到实处,技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
⒌ 产业投入不足。由于我县经济贫困,在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有限。特别是良种繁育、高接换优、病虫防治、示范点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始终处于薄弱环节,制约了洛南核桃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洛南核桃产业要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建管并举”方针,每年实施点播核桃8万亩,良种建园5万亩,综合科管600万株,实施高接改造30万株。到2012年,全县累计核桃面积达到60万亩,1170万株,其中良种核桃28万亩,770万株,实生核桃32万亩,400万株。到2013年全县累计核桃面积70万亩,1400万株。其中,良种核桃33万亩,880万株。实生核桃37万亩,520万株,核桃挂果树达到500万株,总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4亿元,使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1000元。三年累计产量4.7万吨,产值9.4亿元。
三、区域布局
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原则,首先发展三个核桃带。即:一是洪箭路一线核桃带,以四皓、景村二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卫东、永丰、谢湾、城关、古城、寺坡、三要等七镇。二是洛河沿线核桃带,主要是灵口、柏峪寺二镇。三是北路坡塬核桃带,以石门为主,辐射带动麻坪、石坡二镇。这三个核桃带重点发展以早实品种香玲、鲁光、辽核和中林,建立早实良种核桃丰产示范园。同时,在四皓、城关、景村、石门四镇新建示范园1个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其次,以巡检、寺耳、高耀、保安、洛源五个镇为中心,大力发展核桃点播工作,配备后备资源,增强发展潜力;每年对全县19个镇的现有核桃挂果树进行高标准综合科学管理,并对其低产劣质树进行改造。同时在四皓镇连河村、谢湾镇董底村、城关镇庵底村、石门镇苏冯村迅速建立核桃良种繁育基地,为加速我县良种化繁育进程打下基础。
四、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品种化栽植、批量化生产”的原则,以石门、石坡、古城、麻坪、城关、四皓、灵口、景村、柏峪寺、寺坡、三要、永丰、卫东等13个镇为重点,在通市、通县、通镇、通村沿线迎川面选择立地条件好的川原地块,实行集中连片栽植,建立高标准早丰优示范园,实行集约化管理,各基地镇要选择条件好的2—3个村,逐沟、逐块、逐塬、逐队进行规划,集中打造一批核桃专业村、核桃沟、核桃坡、核桃塬,整镇、整村推进,真正使洛南县核桃基地上规模、上档次,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每年建设良种核桃示范村10个,良种核桃标准示范园1万亩。在品种配置上,东路、西路各镇主要发展香玲、辽核;北路各镇主要发展辽核、中林。对于地形复杂、土地面积小的洛源、保安、巡检、寺耳、高耀以及谢湾马河等高寒山区地段,以及“四旁”,实行带状、块状或零星配置,形成“小分散,大集中”布局,在种植方式上,以点播为主,随后嫁接改造成洛2、洛3等晚实品种;在低产林改造中,采取早实品种与晚实品种相结合、乡土品种与引进品种相结合、综合科管与高接换优相结合,坚持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在良种核桃繁育上主要以四皓连河、石门苏冯、城关庵底和谢湾董底为主,采取大田方块芽接培育良种核桃嫁接苗。
2. 搞好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在新建园上,一是,要严把种苗质量关。县上要组建调苗组、验苗发放组和工程技术指导组。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统一种苗供应,统一质量标准。严格实行“两证一签”制度,提高苗木质量。在品种上严格把关,必须是适应洛南发展的香玲、辽核和中林等早实良种以及洛2、洛3等晚实优良品种。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首先要坚持适地适树、集中连片原则,重点在土层深厚肥沃、立地条件好的坡塬、坡座、沟槽地、地边、路边进行规划,密度一般为5×
3.坚持科学管理,促进增产提效。县林业局将抽调技术干部深入一线,精心指导和服务,县核桃所全体职工实行“包乡、包村、包工程、包指导、包落实、包见效”的六包责任制。工作任务与年终奖挂钩,工作实绩与年终考评挂钩,扛死肩,所包工程十年不变,达到良种示范工程不缺苗、无杂草、无病虫害,全部实施“涂白、扩盘、施肥、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达到株株科管、整体见效。要求各镇及各重点工程村组,层层落实科管措施,夯实管理责任,使我县的良种核桃园科管率达80%以上,零星实生树科管率达50%以上。
4.加大产业投入,保障产业发展。⑴落实优惠政策,激励多方参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核桃产业化发展,切实落实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在土地出让、工商登记、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实行挂牌保护;在重点生态工程中,优先安排核桃种植,扶持农户发展核桃;鼓励干部职工和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户重点发展核桃。对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开展试验研究,缩短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周期;⑵要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吸纳新人充实核桃产业队伍;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对核桃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素质;⑷借省政府加大对核桃产业扶持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和完善县乡核桃产业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增强核桃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⑸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在各基地乡镇培育一批实实在在的上规模、高标准、高效益的科管示范园,以推动全县核桃产业持续快速发展;⑹开展科普教育,增强群众的防虫减灾意识。以镇为单位牵头,在每个产业村组建10至20人的核桃科技服务专业队,配备工具器械,实行专业服务,对辖区核桃树一株不漏的实施科管,对低产劣质树进行高接换优,努力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⑺深入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营造舆论氛围,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核桃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创建核桃“国省名县”的强大合力;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核桃产业发展创造绿色经济环境。引导资金投入到绿色核桃经济林建设,切实利用好当地地理优势,同时提高对高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核桃产业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与经济环境。⑼加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的统筹力度。对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黄河源头治理,以及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工程等项目资金实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实施项目资金整合,促进产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