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政府投资项目中长期存在的“决策随意、投向不准、效益不彰”等难题,洛南县财政局大胆创新,将事前绩效评估与政府投资评审两项关键职能有机融合,构建起一套“入口能问效、投前能控价”的“双审”联动新机制。该机制从源头上为政府投资项目“精准画像”,在预算安排前为财政资金“精打细算”,有力推动了财政资金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上半年已成功为政府投资“挤水分”近三千万元,实现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关:严把“事前绩效评估”,让项目“优生优育” 项目行不行,绩效说了算。我县严格遵循“谁申报、谁评估”原则,将事前绩效评估作为所有政府投资项目的“准生证”。评估工作聚焦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四大维度,对项目进行全方位“体检”。对于政策依据不充分、需求不迫切、效益不明确的项目,坚决说“不”;对于目标设定模糊、方案设计粗糙的项目,则指导其优化完善。截至6月底,共对38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事前绩效评估,其中18个项目因目标不够精准而被“回炉重造”。这一关口的前移,从根本上杜绝了“拍脑袋”决策,确保了每一个进入政府投资盘子的项目都是方向正、基础牢、效益好的“优质生”。
第二关:深化“政府投资评审”,为资金“精准瘦身” 项目好不好,还得看价高不高。通过事前绩效评估的“优质项目”,将带着明确的“绩效身份证”,进入政府投资评审环节。评审专家以此为重要依据,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造价、资金规模进行再审核、再把关,坚决剔除概算中不合理、不合规的“水分”和“虚胖”成分。这种“评审+绩效”的联动模式,确保了资金安排与项目绩效目标的高度匹配,有效防止了超预算、超标准建设。截至6月底,共完成29个项目的投资评审,在审项目9个,送审金额4.71亿元,审定金额4.42亿元,净核减资金2865.48万元,审减率达6.08%。这笔省下来的“真金白银”,将被重新投向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更急需的领域,真正实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三关:强化“双审结果应用”,让约束“带电长牙” 评估和评审不是走过场,其结果是必须动真格的“硬杠杠”。县财政局将“双审”结果与预算安排、项目审批直接挂钩,建立起“无绩效不立项、无评审不拨款”的刚性约束机制。对评估优、评审实的优质项目,优先保障资金;对绩效预期低、概算水分大的项目,坚决核减或取消预算。同时,建立覆盖项目全周期的追踪问效机制,对实施效果差、资金浪费严重的项目启动问责程序,倒逼各单位在项目谋划阶段就下足“绣花”功夫,彻底改变“重争取、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益”的旧观念。
下一步,洛南县财政局将持续擦亮“事前评估+投资评审”这一创新品牌,推动其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