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逸挥毫写人生,五十七载翰墨情。
2014年5月,洛南县司法局退休干部石子玉度过了他人生的第88个春秋。退休28年来,他退休不退业,矢志不渝地追求书法艺术,致力于“于体”(于右任)书法的探索与研究,其作品曾多次在日本、韩国、亚太地区及国内10多个省市参展,并先后获国省市各项大奖。
石子玉老人在研究书法的同时,还积极传承中国文化,大力弘扬道德建设。在他进入耄耋之年,克服年老多病等诸多困难,精心书写了60余米的书法长卷《道德经》。他告诉笔者:“我在晚年书写这部长卷,主要是教育启发后人以道德作为立身处世之本。”
退休,他的创作才刚刚开始
怀着一种虔诚和崇敬的心情,笔者多次登门采访了石子玉老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祥和蔼,清瘦干练。在石老的引领下,我们爬上楼梯,穿过摆放在阳台上老人亲手栽植的10多盆盆景,来到他研习书法的工作室。工作室简单而整洁,一张宽大的写字台上铺满了笔墨纸砚,墙上悬挂着老人的“于”体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问起他的人生经历,老人唏嘘不已。据石老讲,他1926年5月出生于洛南县巡检镇,中师毕业后先在巡检小学任教,后调到巡检区新民乡当文书,此后还担任过古城区第一副区长、洛南县文教局副局长等职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他家曾开过杂货店,在极“左”路线影响下,被错误的划定为富农成份,蒙受了多年不白之冤,之后还被“双开”。13年来,他无家可归,寄身于岳父家中,当了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他学会了做木匠活,会做泥瓦匠盖房,会做一些家具,生活上历尽了磨难。1979年春季,石子玉迎来了他13年来的第一个春天,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组织为他进行了“平反”,恢复了他的公职和党籍,为他落实了相关待遇,并任命他为县陶瓷厂供销科长,后调到县司法局直至1986年12月退休。
退休对于一般人来说,意味着从此过上闲情逸致的生活。但对于石子玉同志来说,却是他事业和人生的起步阶段,他的书法创作才刚刚开始。“原来我没有时间和条件好好练习书法,现在退休了,我就有时间一心一意研习书法了。”石子玉老人感慨地说。
书法,是他永恒的追求
“我从小就爱好书法,尤其是喜欢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石子玉说。早在1947年,石子玉一次在古城西安偶然买到一本于右任标准草书字帖,他如获至宝,血液中的书法天分突然被点亮。此后,他默默去读,细细揣摩,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静心的去练习。
退休后,钟情于书法的石子玉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研习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书法理论、艺术修养、技术功底还很低,还需要学习提升。于是,他在花甲之年报考了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函授学校,并以优异成绩取得毕业证书。同时,他还主动与洛南何伯群、王延年等书画名流结成书友,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升。
在研习书法过程中,石子玉确定了“四写一不为”原则,即“认认真真写、踏踏实实写、平平淡淡写、清清静静写,不为名利所动”。老人没别的嗜好,他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牌,唯有研习书法是他最大的快乐与追求。他先是认真临摹于右任的字体,后对照字贴反复揣摩练习。多年来,石老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他每天起床晨练后,从早8点习字到10点,午休后从下午3点练到5点,晚上再坚持看1-2个小时的书,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退休后的28年间从未间断。
石子玉老人生活极其节俭,但只要是用于研习书法,他总是毫不吝啬,舍得花钱。20多年来,他买了大量有关书法方面的碑帖、理论书籍、精品书法作品,日夜研读,十分虔诚。为提高书法技艺,掌握笔画起伏,石子玉先后到长江三峡、龙门石窟、泰山、嵩山、华山、壶口瀑布等地观光旅游。他仔细观看江水的奔腾流动、瀑布的跌宕起伏、云层的千姿百态变化以及这些景区内名人学士留下的笔墨字迹。石子玉说:“这样做,一是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作品创作的意境,另一方面可将自然界的精华吸收到我的书法中来,便于运笔掌握书法技巧。”
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这是石子玉老人书法创作突出的风格。他的书法专精一体,作品由最初的飘逸走向苍涩浑厚。他遵从古人,在书法创作实践中体会到“不学古人,是谓无法”,但又意识到“纯学古人,何处看我”。因此,他师古而不拘泥,继承与创新并举,追求行草的多姿多彩,寻求艺术的新境界。
经过多年的苦心研习,石老的“于”体书法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书法作品笔墨疏密有致,意气贯通,平静淡然,而又苍劲厚朴,浑然厚重。他的作品先后进入黄河书法艺术展、陕西省美术家画廊展、中日书法联展、中国书协第八届国家书画参展配套之一展。1989年获新加坡“狮醒杯”中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特等奖,2012年伦敦奥运会当代书法画展组委会“五个一”主办单位联合认定评为金奖,并授予“影响世界的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荣誉称号。并获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中国艺术协会等授予的“国际著名书画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不少作品被国内一些博物馆、碑林收藏,他的事迹和作品入编入选书法典籍。他凭借自己的书法艺术实力,成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选为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家学会第三届顾问、陕西省老科协书画分会艺术顾问。
道德,是他为人处世的根本
石子玉老人在潜心研习书法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建设。他将道德作为自己的处世之本,始终待人宽厚善良,热心帮人助人,并积极培育发展新生代书法艺人。
2000年,在石子玉同志的热心联络组织下,洛南县成立了于右任书法学习小组,每周集中时间为书法爱好者进行标准草书的知识讲座,对学员们的习作进行辅导和点评。在他的带动和引领下,洛南县先后有多人参加到“于”体书法的学习和研习中,从而繁荣和促进了洛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启发和教育后人,石子玉老人在晚年克服眼花、头晕的困难,先后自费出版了《草书作品集》、《草书长卷长恨歌》等作品集。另外,还将自己体会的“书法有法,学书得法,取法乎上;字法章法,艺术深化,尽情挥洒,和谐乃佳”的十六字书法心得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新人。
为了教育后人树立尊老爱幼、崇尚文明道德风尚,2014年,石子玉决定书写教人为善、注重操守的《道德经》书法作品。但《道德经》共81章5000多字,而且内容深奥,这对于年近九旬高龄的石子玉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但石老毫不气馁,他根据自己每天的身体状况,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创作。每写一字都显得异常艰难,但老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多种困难,历时6个月,终于完成了60余米的书法行书长卷。石子玉老人告诉我们,他写《道德经》的目的,一是为了传承中国文化,二是教育后人要树立处世的道德规范,三是有效宣传洛南县老君山道教文化。
石子玉老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于”体书法方面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也受到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但面对这些成绩和赞誉,他却显得很平淡,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种令人钦佩的风格。石子玉,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在他退休后的28年里,没有平平庸庸度晚年,也没有只求吃喝度光阴,他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也是一条奋进之路。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获得了沉甸甸的收获。石老这种退而不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祝愿这位老人的身体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万古长青。